本技術(shù)實施例涉及氣霧產(chǎn)生,特別涉及氣溶膠生成裝置。
背景技術(shù):
1、氣溶膠生成裝置是一種能夠使煙制品在不燃燒的情況下產(chǎn)生煙氣的裝置。在現(xiàn)有的一種氣溶膠生成裝置中,包括具有插煙口的端蓋、中心加熱元件和煙托,煙制品通過插煙口插入煙托中,插煙口中設(shè)置有夾持部,通過夾持部夾持煙制品來防止用戶口含煙制品的吸嘴抽吸時,將煙制品扯出氣溶膠生成裝置。煙托與煙制品松弛配合,且煙托可上下移動,在其向上移動時可攜帶煙制品相對加熱元件移動,從而能夠防止煙制品在與加熱元件分離的過程中斷裂。
2、用戶在使用的過程中,需要先使煙托攜帶煙制品向上運(yùn)動,然后再抓握煙制品將煙制品從煙托中扯出,若在需要從而氣溶膠生成裝置中拔煙時直接拉扯煙制品,則會導(dǎo)致煙制品在與加熱元件分離的過程中斷裂。
3、然而,在需要從而氣溶膠生成裝置中拔煙時,用戶的慣性操作是直接抓握煙制品并向上拉扯煙制品。因此,現(xiàn)有的氣溶膠生成裝置的使用方法與用戶的慣性操作相悖,導(dǎo)致用戶使用體驗較差且容易誤操作。
技術(shù)實現(xiàn)思路
1、本技術(shù)的目的之一在于提供一種氣溶膠生成裝置,符合用戶的操作慣性,使得用戶具有更好的使用體驗。
2、本技術(shù)實施例提供的一種氣溶膠生成裝置,包括:
3、加熱元件;
4、支架;和
5、移動組件,被配置為可相對所述加熱元件在第一位置與第二位置之間移動,所述移動組件包括夾持件和用于容納氣溶膠生成制品至少局部的容納管,在所述移動組件位于所述第一位置時,所述加熱元件的至少局部位于所述容納管內(nèi)部,以插入所述氣溶膠生成制品中加熱;
6、所述夾持件包括第一操作部和用于夾持所述氣溶膠生成制品的第一夾持部,所述第一操作部被配置為在所述移動組件相對所述加熱元件移動的至少部分行程中,與所述支架滑動連接,且在周向上的位置發(fā)生改變;
7、所述第一夾持部與所述第一操作部聯(lián)動設(shè)置,且所述第一夾持部的位置和/或形狀隨所述第一操作部在周向上的位置改變而改變;
8、其中,在所述移動組件位于所述第一位置時,所述第一夾持部與所述容納管的中心軸之間具有第一間距,在所述移動組件位于所述第二位置時,所述第一夾持部與所述容納管的中心軸之間具有第二間距,所述第一間距小于所述第二間距。
9、作為一個示例,加熱元件;
10、支架;和
11、移動組件,被配置為相對所述加熱元件在第一位置與第二位置之間可移動,所述移動組件包括夾持件和用于容納氣溶膠生成制品至少局部的容納管,在所述移動組件位于所述第一位置時,所述加熱元件的至少局部位于所述容納管內(nèi)部,以插入所述氣溶膠生成制品中加熱;
12、所述夾持件包括第一操作部和用于夾持所述氣溶膠生成制品的第一夾持部,所述第一操作部被配置為在所述移動組件相對所述加熱元件移動的至少部分行程中,與所述支架滑動連接,且在周向上的位置發(fā)生改變;
13、所述第一夾持部與所述第一操作部聯(lián)動設(shè)置,且所述第一夾持部的位置和/或形狀隨所述第一操作部在周向上的位置改變而改變;
14、其中,在所述移動組件位于所述第一位置時,所述第一夾持部與所述容納管的中心軸之間具有第一間距,在所述移動組件位于所述第二位置時,所述第一夾持部與所述容納管的中心軸之間具有第二間距,所述第一間距小于所述第二間距。
15、作為一個示例,所述移動組件在所述第一位置與所述第二位置之間移動的行程包括第一段行程和第二段行程,沿所述氣溶膠生成制品從所述容納管中移除的方向,所述第一段行程位于所述第二段行程的上游;其中
16、在所述移動組件沿所述第一段行程移動時,所述第一夾持部與所述容納管的中心軸之間的間距基本保持不變;在所述移動組件沿所述第二段行程移動時,所述第一夾持部與所述容納管的中心軸之間的間距逐漸改變;和/或
17、在所述移動組件沿所述第一段行程移動時,所述第一操作部在所述容納管的周向上的位置基本保持不變,在所述移動組件沿所述第一段行程移動時,所述第一操作部在所述容納管的周向上的位置逐漸改變。
18、作為一個示例,所述加熱元件沿縱向延伸,所述支架包括具有第一邊沿的導(dǎo)引槽,所述第一邊沿包括基本縱向延伸的保持段和傾斜延伸或者螺旋延伸的擴(kuò)張段,所述第一操作部的至少局部位于所述導(dǎo)引槽中;
19、在所述移動組件沿所述第一段行程移動時,所述第一操作部沿所述保持段移動;
20、在所述移動組件沿所述第二段行程移動時,所述第一操作部沿所述擴(kuò)張段移動。
21、作為一個示例,所述導(dǎo)引槽為通槽或者為盲槽。
22、作為一個示例,所述夾持件的局部彎折形成具有彈性的彎角部,所述彎角部通過所述第一夾持部連接所述第一操作部,以通過所述第一夾持部提供彈力,使得所述第一操作部與所述第一邊沿保持抵接;和/或
23、所述第一夾持部的至少局部彎曲延伸并與所述第一操作部連接,以提供所述第一操作部與所述第一邊沿保持抵接的彈力。
24、作為一個示例,所述夾持件還包括與所述容納管保持連接的連接部,所述夾持件包括具有彈性的彎角部,所述第一夾持部和所述連接部分別自所述彎角部的相對兩端延伸形成;
25、在所述移動組件沿所述第二段行程移動時,所述第一夾持部相對所述連接部轉(zhuǎn)動,從而改變所述彎角部的角度和彈性張力;
26、其中,所述彎角部在所述移動組件沿所述保持段行程移動時的角度,小于在所述移動組件沿所述擴(kuò)張段行程移動時的角度。
27、作為一個示例,所述容納管的壁上開設(shè)有條形槽,所述第一操作部的一端與所述支架可活動地連接,另一端穿過所述條形槽與所述第一夾持部連接;
28、所述條形槽沿所述容納管的周向延伸,在所述移動組件在所述第一位置和所述第二位置之間移動的至少部分行程中,所述第一操作部沿所述條形槽位移。
29、作為一個示例,所述容納管的近端具有允許所述氣溶膠生成制品插入的開口,所述容納管中具有用于容納所述氣溶膠生成制品的第一容納腔和第二容納腔,所述第一容納腔的內(nèi)徑大于所述第二容納腔的內(nèi)徑,且所述第一容納腔位于所述開口和所述第二容納腔之間;
30、所述第一夾持部位于所述第一容納腔中,且在所述移動組件位于所述第二位置時,所述第二間距大于或者等于所述第二容納腔的容納半徑。
31、作為一個示例,所述容納管的內(nèi)壁具有支撐臺,所述支撐臺位于所述第一容納腔與所述第二容納腔的分界處;
32、在所述移動組件位于所述第一位置時,所述第一夾持部的至少局部與所述支撐臺相間隔;
33、在所述移動組件位于所述第二位置時,所述第一夾持部被所述支撐臺支撐。
34、作為一個示例,在所述移動組件位于所述第一位置時,所述第一間距小于所述第二容納腔的容納半徑。
35、作為一個示例,所述夾持件還包括第二操作部和用于夾持所述氣溶膠生成制品的第二夾持部,所述第二操作部被配置為在所述移動組件相對所述加熱元件移動的至少部分行程中,與所述支架滑動連接,且在周向上的位置發(fā)生改變;
36、所述第二夾持部與所述第二操作部聯(lián)動設(shè)置,且所述第二夾持部的位置和/或形狀隨所述第二操作部在周向上的位置改變而改變;
37、在所述移動組件位于所述第一位置時所述第二夾持部與所述容納管的中心軸之間的間距,小于在所述移動組件位于所述第二位置時所述第二夾持部與所述容納管的中心軸之間的間距。
38、作為一個示例,在所述移動組件位于所述第一位置時,所述第二夾持部與所述容納腔的中心軸之間具有第一間距,在所述移動組件位于所述第二位置時,所述第二夾持部與所述容納腔的中心軸之間具有第二間距。
39、作為一個示例,所述第一夾持部與所述第二夾持部位于所述容納管內(nèi)部的相對兩側(cè),且所述第一夾持部與所述第二夾持部被配置為運(yùn)動方向或者形變方向相反。
40、作為一個示例,所述夾持件還包括與所述容納管保持連接的連接部,所述第一夾持部和所述第二夾持部對稱設(shè)置且分別連接所述連接部的相對兩端。
41、作為一個示例,所述氣溶膠生成裝置還包括止擋部,在所述移動組件位于所述第二位置時,所述止擋部抵接所述移動組件。
42、作為一個示例,所述支架內(nèi)具有接納腔,所述容納管的至少局部可移動地設(shè)置在所述接納腔中;
43、所述氣溶膠生成裝置還包括固定座,所述固定座連接所述支架并界定所述接納腔的部分邊界,且所述加熱元件的一端固定在所述固定座上;
44、在所述移動組件位于所述第一位置時,所述固定座支撐所述容納管,和/或所述支架支撐所述第一操作部。
45、本技術(shù)實施例提供的一種氣溶膠生成裝置,包括:
46、加熱元件;和
47、移動組件,被配置為可相對所述加熱元件在第一位置與第二位置之間移動,所述移動組件包括夾持件和用于容納氣溶膠生成制品至少局部的容納管,在所述移動組件位于所述第一位置時,所述加熱元件的至少局部位于所述容納管內(nèi)部,以插入所述氣溶膠生成制品中加熱,且所述移動組件在所述第一位置和所述第二位置之間移動的行程包括第一段行程和第二段行程,沿所述氣溶膠生成制品從所述容納管中移除的方向,所述第一段行程位于所述第二段行程的上游;
48、所述夾持件包括用于夾持所述氣溶膠生成制品的第一夾持部,在所述移動組件沿所述第一段行程移動時,所述第一夾持部與所述容納管的中心軸之間的間距基本保持第一間距不變;在所述移動組件沿所述第二段行程移動時,所述第一夾持部與所述容納管的中心軸之間的間距大于所述第一間距。
49、作為一個示例,沿所述氣溶膠生成制品從所述容納管中移除的方向,所述第一位置為所述第一段行程的起點;和/或
50、沿所述氣溶膠生成制品從所述容納管中移除的方向,所述第二位置為所述第二段行程的終點。
51、作為一個示例,沿所述氣溶膠生成制品從所述容納管中移除的方向,在所述移動組件沿所述第二段行程移動時,所述第一夾持部與所述容納管的中心軸之間的間距逐漸增大。
52、以上氣溶膠生成裝置,包括支架、移動組件和用于加熱氣溶膠生成制品的加熱元件,移動組件可以相對加熱元件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間移動,且移動組件包括夾持件和用于容納氣溶膠生成制品至少局部的容納管,夾持件包括第一操作部和用于夾持氣溶膠生成制品的第一夾持部,在移動組件相對加熱元件移動的至少部分行程中,第一操作部與支架滑動連接,且在周向上的位置發(fā)生改變,第一夾持部與第一操作部聯(lián)動設(shè)置,且第一夾持部的位置和/或形狀隨第一操作部在周向上的位置改變而改變;在移動組件位于第一位置時,第一夾持部與容納管的中心軸之間具有第一間距,在移動組件位于第二位置時,第一夾持部與容納管的中心軸之間具有第二間距,第一間距小于第二間距。
53、因此,在移動組件位于加熱元件加熱氣溶膠生成制品的第一位置時,第一夾持部對氣溶膠生成制品具有較大的夾持力,從而用戶沿氣溶膠生成制品從容納管中移除的方向,直接操作氣溶膠生成制品時,移動組件能夠跟隨氣溶膠生成制品一起移動,氣溶膠生成制品與加熱元件之間的黏粘因此松動,能夠有效防止氣溶膠生成制品斷裂;在移動組件位于第二位置時,第一夾持部對氣溶膠生成制品具有較小的夾持力或者沒有夾持力,從而方便將氣溶膠生成制品拔出容納管。因此,用戶可以按照用戶的操作慣性使用氣溶膠生成裝置,使得用戶具有更好的使用體驗。